歷史沿革
政府因為竹東腹地一帶的農林礦產資源豐富,陸續有大規模工廠(水泥、玻璃等)先後設立,且為配合開發山區農林礦資源以發展工業,興建竹東內灣支線鐵路。竹東內灣線是日本人走後,完全由國人所完成的第一條火車鐵路,新竹到竹東段於民國36年(1947年)通車,竹東到內灣段則於民國40年(1951年)修竣,自此全線通車。
隨著經濟型態的轉移,到了1980年代因礦產、木材枯竭,加上公路運輸發展迅速,竹東車站逐漸衰退,從昔日人潮不斷的盛況到目前門可羅雀的景象。目前平日僅供沿線地區通勤運輸,假日則因內灣遊憩點而成為熱門的旅遊運輸線。
竹東車站為戰後政權交替時所興建,依其建築形式推斷應為接收後由國人參考日治時期日本鐵道部的設計圖加以修改建設,故其歷史紀念性意義價值不凡。
建築特色
政府因為竹東腹地一帶的農林礦產資源豐富,陸續有大規模工廠(水泥、玻璃等)先後設立,且為配合開發山區農林礦資源以發展工業,興建竹東內灣支線鐵路。竹東內灣線是日本人走後,完全由國人所完成的第一條火車鐵路,新竹到竹東段於民國36年(1947年)通車,竹東到內灣段則於民國40年(1951年)修竣,自此全線通車。
隨著經濟型態的轉移,到了1980年代因礦產、木材枯竭,加上公路運輸發展迅速,竹東車站逐漸衰退,從昔日人潮不斷的盛況到目前門可羅雀的景象。目前平日僅供沿線地區通勤運輸,假日則因內灣遊憩點而成為熱門的旅遊運輸線。
竹東車站為戰後政權交替時所興建,依其建築形式推斷應為接收後由國人參考日治時期日本鐵道部的設計圖加以修改建設,故其歷史紀念性意義價值不凡。
"位於竹東市區,東林路底的竹東火車站旁的「竹東之心」附設的「新竹縣旅遊服務中心」,在這裡除了可提供遊客旅遊諮詢服務並蒐集旅遊資訊外,也是個極佳短暫休憩場所,優雅的庭園綠樹、簡潔且多功能性的建築令人備感舒暢。竹東之心廣場在偶像劇《海派甜心》中入鏡,吸引不少戲迷專程來找尋劇中的火車車廂玩具店。
"


位於內灣支線上的合興車站,為無人招呼站,古稱「十分寮」,因早期內灣以樟腦提煉為經濟命脈,十分寮即是以製樟腦寮命名。合興車站鐵軌位於上坡轉彎處,為了使載重貨車能安全上山,建立兩個分離甚遠的月台,列車進站時不直接停靠,而是先駛離後再倒車進另一個月台,緩和坡度,阿里山高山鐵路也是以折返式方法行進。如今內灣線以柴油電聯車通行,將不必再折返行駛。
富貴車站

富貴站原名為南河站,擁有著彎彎的月台以及緊鄰於平交道旁,為新竹內灣線間的一個小車站。為了與竹東的榮華站取其吉祥之名而改為富貴站,雖是為一個招呼站,但寧靜的感覺卻有另一種趣味。
鄧雨賢音樂文化紀念園區 
.jpg)
位置地址: |
新竹縣芎林鄉文山路131巷附近
|
地圖座標: |
121.07694°E 24.77806°N
|
聯絡電話: |
886-3-5921135
|
開放時間: |
未提供
|
交通資訊: |
●開車
1.北二高芎林交流道下→竹東→120線道左轉至文林閣前文山路右轉直行一公里。
2.68快速道路芎林交流道,匝道下直行→芎林衛生所右轉至文林閣左轉文山路直行約一公里。
|
精通樂曲的「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於1906年生於龍潭,1940年遷至芎林,1944年與世長辭,得年39歲。他創作歌曲無數,如「望春風」、「雨夜花」等名曲,至今仍傳唱不歇,地方為感念他,特興建音樂文化公園。鄧雨賢的曾祖父鄧兆熊是前清的秀才,住在芎林鄉,為文林閣的創始人,寺內佈置鄧雨賢的書面紀念展示等,若想更了解其人其作,亦可移駕文林閣參觀。
新竹對於一代音樂家致意的方式,則是設立「鄧雨賢音樂文化紀念園區」。
位於新竹縣芎林鄉文山路131巷附近、新竹121縣道8公里處的園區,本來是國軍807野戰醫院,部隊撤離後曾荒廢一段時日。占地五千坪的音樂文化園區在民國93年動工,隔年完工,300坪的露天音樂舞台與紀念亭鄧雨賢老照片、手稿圖檔是園區的焦點。1500公尺的環園棧道,引領訪客欣賞參天松林、夫疏花木。民國94年起,鄧雨賢紀念音樂會的樂音就在此綿延繚繞。自然與人文結合公園已逐步社區化,平日則成為附近居民散步休憩的好去處。
鄧雨賢短暫一生的豐富創作,在長孫鄧泰超的心目中,堪稱為最佳族群融合劑,貼近並撫慰不同族群的心靈。他覺得,祖父被稱為「台灣歌謠之父」也好、「台灣佛斯特」也罷,他的作品已變成全民共享、無形但又無所不的無價文化資產。

此地氣候宜人,四周山陵圍繞,有油羅溪貫穿其中,「內灣垂釣」 是新竹八大勝景之一。區內的廣濟宮、火車站、戲院、北角吊橋是充滿懷舊的景點。內灣風景區的首要遊憩重點為油羅溪,溪寬約100公尺,從公路俯視廣敞的河床、清澈的溪水、翠綠的林野,似人間仙境,溪床上橫懸著五座吊橋,因此內灣風光以吊橋名聞遐邇。內灣吊橋下的溪畔淺處可抓蝦、摸蟹;深處可游泳;沙灘處可烤肉、露營,是假日郊遊絕佳去處。至內灣亦可搭乘內灣支線小火車 ,來趟懷舊之旅。
懷舊風格•內灣戲院


全台第一用餐可免費看電影
要論內灣古建築的明星,莫過於內灣戲院,這座年過半百的老戲院,純然日式的兩層樓木造屋舍,是春秋茶室、多桑等電影的拍攝場景。
內灣戲院建於民國39年,由當時的議員楊盛泉所建,主人因一方面經營山場,一方面經營製樟腦,故十分懂得山林粗重勞動工人的休閒需要,於是在當時僅一千餘人的小村落營造名聞遐邇的戲院。
戲院風情客家味
隨著林業、礦業停歇,人潮散去之後,內灣戲院的生意一落千丈,棄置不管的時長達10餘年。戲院中最特別且最迷人的是它的二樓木造閣樓,整體看來儼然是現代戲劇院的縮小版,可牆上還保留著「恭請觀眾肅靜」、「改善環境衛生」、「要從自己做起」的標語,增添戲院的復古風。
如今的內灣戲院已經儼然搖身成為一間客家人文風味餐館,裡頭不僅走懷舊風格,將年代內灣早期的感覺呈現出來,戲院內還有柑仔店,也可坐在裡頭品嚐道地的客家菜,店內不時還播放老電影,剎那間會讓人有置身當年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