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活動由本會與輔導中心主辦,精心安排課程並邀請專家講演,歡迎各界家長踴躍參與,經驗共享。
 

第 二 期    

   第 二 次

 
 

時間:97-2-29  19:00      

    地點:教資館四樓研習廳

 
  海島與文學 - 廖鴻基老師  

 

廖鴻基,1957年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

    曾在沿海漁船工作;1996組成「尋鯨小組」從事鯨豚海上生態調查;1997規劃及推行賞鯨活動;1998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

創會董事長;2000執行「墾丁鄰近海域鯨豚類生態調查計畫」;2001隨遠洋魷釣船執行「台灣遠洋漁業隨船報導」;2003率繞島團隊執行「福爾摩沙海岸巡禮計畫」;2005隨貨櫃船執行「台灣海運隨船報導」;2007受邀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校作家。

        著有《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台灣島巡禮》(編著)、《腳跡船痕》、《海天浮沉》、《領土出航》、《後山鯨書》。曾獲時報文學獎第1618

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19961997年最佳書獎,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第12屆賴和文學獎,第12屆巫永福文學獎,2006九歌年度散文獎。

 

 

海島與文學

講綱:

一、海島生活,何需認識海洋?

1、宿命

2、現實

3、機會

二、海洋是陸地的終點?或是陸地的延伸?

三、海洋環境、海洋文化、海洋藝文創作、海洋自覺、海洋精神、海洋研究、海洋產業。

四、海洋台灣:

1、環境:西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海流、東亞海運樞紐、氣候、海岸地形、熱帶亞熱帶。

2、生態:陸棚生態系、大洋生態系、地球海洋生態多樣金三角北緣。

3、歷史:

A7000~10000年前,原住民。

B1544年,葡萄牙水手稱台灣Formosa

C、大航海與殖民時代:1624~1662,荷蘭佔領台灣南部;1626~1642,西班牙佔領台灣北部。台灣

       已是西太平洋重要的海運中繼站。

D1662~1683,明鄭三代以台灣為海上貿易及抗清據地。

E1683~1895,初期清庭閉關自守,仍無法限制海峽兩岸之貿易;直到1860年後受迫開港通商,

      台 灣重回世界經濟市場。

F1895~1945,日本佔領,積極規劃台灣為其南進基地。

G1945~ ,中華民國政府 兩岸關係緊張,政治戒嚴,實施海禁

4、人文:南島語族、漢族、外族。

五、海洋文化:沿海國或島國,所形成異於內陸(大陸)型文化的稱海洋文化。台灣是由先天海島環境加上台

                            灣子民共同譜寫的各種文化造就今日的台灣面貌。海洋文化應為台灣的主要文化之一。

1、特質:流動的、開放的、多元的、包涵的。

2、意義:海權思想、國際貿易、自由經濟、民主政治、多元文化。

3、拓展模式:沿海而近海而遠洋。

六、黃土文明與藍色文明:

1、黃土文明:富足而保守。

2、藍色文明:不足而進取。

七、台灣海洋文化:信仰、漁業、船舶、移民、海岸、海港、海軍、海洋生物、海洋精神。

八、海洋精神:

1、積極、冒險、患難、活潑、進取。

2、不足、有限下的進一步的思維。

九、海洋藝文:

1、廣義:以海洋景觀、生物或以在海上工作的人為描寫對象的藝文作品。

2、狹義:展現海洋精神,描寫人與海洋生息與共互動關係的藝文作品。

3、以美學詮釋海洋文化,並滲透著海洋精神的藝文作品。

十、海洋藝文四要素:(黃聲威)

1、精準的海洋知識

2、豐富的海洋情懷

3、廣泛的觀察與感受

4、獨特的海洋經驗。

十一、台灣海洋環境敗壞及海洋文化式微的原因:

1、長期政治戒嚴。

2、黑水溝情結。

3、重陸輕海政策。

4、以大陸形國家思維經營海島體質的國家。

5、污染擴及海域生物資源枯竭。

6、惡性循環下的停滯狀態。

7、海洋學術研究與民間的隔閡。

十二、海洋文化與海島的關係:

1、海島與海洋間一座堅實而美麗的橋樑。

2、調合枯燥缺海的海島亂象。

3、走出有限,展望新機。

4、轉過頭來海闊天空。

十三、如何認識海洋?

接觸、認識、關懷。(珍古德)

十四、以台灣海洋產業為例:

1、遠洋漁業

2、貨櫃海運

 

 
影像實況
  第一次97/02/15    第三次97/03/14    第四次 97/03/28   第五次97/04/11   
  第一期   

/ 羅東高中 / 家長會 / 電影閱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