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 二 期 |
第 二 次 |
||
時間:97-2-29 19:00 |
地點:教資館四樓研習廳 |
||
海島與文學 - 廖鴻基老師 | |||
廖鴻基,1957年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 曾在沿海漁船工作;1996組成「尋鯨小組」從事鯨豚海上生態調查;1997規劃及推行賞鯨活動;1998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 創會董事長;2000執行「墾丁鄰近海域鯨豚類生態調查計畫」;2001隨遠洋魷釣船執行「台灣遠洋漁業隨船報導」;2003率繞島團隊執行「福爾摩沙海岸巡禮計畫」;2005隨貨櫃船執行「台灣海運隨船報導」;2007受邀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校作家。 著有《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台灣島巡禮》(編著)、《腳跡船痕》、《海天浮沉》、《領土出航》、《後山鯨書》。曾獲時報文學獎第16、18 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1996、1997年最佳書獎,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第12屆賴和文學獎,第12屆巫永福文學獎,2006九歌年度散文獎。
|
|||
講綱: 一、海島生活,何需認識海洋? 1、宿命 2、現實 3、機會 二、海洋是陸地的終點?或是陸地的延伸? 三、海洋環境、海洋文化、海洋藝文創作、海洋自覺、海洋精神、海洋研究、海洋產業。 四、海洋台灣: 1、環境:西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海流、東亞海運樞紐、氣候、海岸地形、熱帶亞熱帶。 2、生態:陸棚生態系、大洋生態系、地球海洋生態多樣金三角北緣。 3、歷史: A、7000~10000年前,原住民。 B、1544年,葡萄牙水手稱台灣Formosa。 C、大航海與殖民時代:1624~1662,荷蘭佔領台灣南部;1626~1642,西班牙佔領台灣北部。台灣 已是西太平洋重要的海運中繼站。 D、1662~1683,明鄭三代以台灣為海上貿易及抗清據地。 E、1683~1895,初期清庭閉關自守,仍無法限制海峽兩岸之貿易;直到1860年後受迫開港通商, 台 灣重回世界經濟市場。 F、1895~1945,日本佔領,積極規劃台灣為其南進基地。 G、1945~ ,中華民國政府 … 兩岸關係緊張,政治戒嚴,實施海禁 … 4、人文:南島語族、漢族、外族。 五、海洋文化:沿海國或島國,所形成異於內陸(大陸)型文化的稱海洋文化。台灣是由先天海島環境加上台 灣子民共同譜寫的各種文化造就今日的台灣面貌。海洋文化應為台灣的主要文化之一。 1、特質:流動的、開放的、多元的、包涵的。 2、意義:海權思想、國際貿易、自由經濟、民主政治、多元文化。 3、拓展模式:沿海而近海而遠洋。 六、黃土文明與藍色文明: 1、黃土文明:富足而保守。 2、藍色文明:不足而進取。 七、台灣海洋文化:信仰、漁業、船舶、移民、海岸、海港、海軍、海洋生物、海洋精神。 八、海洋精神: 1、積極、冒險、患難、活潑、進取。 2、不足、有限下的進一步的思維。 九、海洋藝文: 1、廣義:以海洋景觀、生物或以在海上工作的人為描寫對象的藝文作品。 2、狹義:展現海洋精神,描寫人與海洋生息與共互動關係的藝文作品。 3、以美學詮釋海洋文化,並滲透著海洋精神的藝文作品。 十、海洋藝文四要素:(黃聲威) 1、精準的海洋知識 2、豐富的海洋情懷 3、廣泛的觀察與感受 4、獨特的海洋經驗。 十一、台灣海洋環境敗壞及海洋文化式微的原因: 1、長期政治戒嚴。 2、黑水溝情結。 3、重陸輕海政策。 4、以大陸形國家思維經營海島體質的國家。 5、污染擴及海域生物資源枯竭。 6、惡性循環下的停滯狀態。 7、海洋學術研究與民間的隔閡。 十二、海洋文化與海島的關係: 1、海島與海洋間一座堅實而美麗的橋樑。 2、調合枯燥缺海的海島亂象。 3、走出有限,展望新機。 4、轉過頭來海闊天空。 十三、如何認識海洋? 接觸、認識、關懷。(珍古德) 十四、以台灣海洋產業為例: 1、遠洋漁業 2、貨櫃海運
|
|||
影像實況 | |||
![]() |
|||
第一次97/02/15 第三次97/03/14 第四次 97/03/28 第五次97/04/11 | |||
第一期 |